【编者按】今年517国际不再恐同日的主题是“关注青少年LGBTI”。青春期大概总伴随着那么一点点自以为与众不同的“中二”,然而当你真真切切地“与众不同”又无处表达时,那滋味或许并不好受。酷拉君昨天跟朋友们聊起“在不知道有‘同性恋’这个概念的时候,爱上同性又无法言说”的心情,瞬间有人泪奔啊~如果这是属于自己的辛酸,那么,在不知道有“歧视”和“霸凌”这样的词汇时,来自同学、老师有意无意的“变态”,“不男不女”,“有病”的评价,冷嘲热讽甚至排挤、欺凌、拳打脚踢……又是如何被我们消化的呢?说出来、为这一切命名,或许,是改变的第一步。让我们来看看什么是“霸凌”和“恐同霸凌”吧;如果你曾经受过它的伤害,也请你,告诉我们你的故事。
霸凌(Bullying),是指长期重复地对个人进行贬低、排挤、骚扰或戏弄的行为,产生精神上、生理上、财产上的损害。且因为欺凌者与受害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因素导致的不对等,使得受害者不敢或无法有效进行反抗。
哆啦A梦大家都看过吧。故事中的大雄就是典型霸凌的受害者。个性温和的他长期遭到来自小伙伴们 “恶语相加”、“拳打脚踢”、“故意排挤孤立”等霸凌行为。还好有故事中的哆啦A梦帮他撑腰咩哈哈~
2012年,同城与爱白联合发起一项针对在校学生(中学、大学、职校等)的网络在线调查。共421名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以及职业中学的学生参与,其中近五分之四为同性恋或双性恋者。此次调查结果显示:
77%的参与者曾遭遇基于性倾向和性别身份的校园欺凌。
44%的参与者表示有如起绰号、嘲笑、恶意的玩笑此类语言攻击经历。如“死G佬”。
10%的参与者曾经遭受过来自同学直接或间接的身体攻击,如对其拳打脚踢、掌掴拍打、推撞绊倒、拉扯头发等。
7.6%的参与者甚至遭受过来自同学和老师的性骚扰,如脱光衣服、碰触隐私部位、强拍裸照等。
数据来源: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的博客
blog.sina.com.cn/msmteam
恐同引起的欺凌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普遍问题。在GLSEN (The Gay, Lesbian & Straight EducationNetwork) 2007年的一项正对性少数青少年的调查问卷中,86.2%的调查者遭受过口头骚扰,44.1%遭受身体上的骚扰,22.1%的学生由于性趋向而遭受身体上的攻击。相关的,60.8%的性少数学生认为在学校不安全,这种不安全感导致32.7%的学生在过去的一个月逃学至少一天。
另有调查数据显示,因为同学和教职员工的骚扰,估计全球共有600万男女同性恋、双性恋、跨性别学生被迫辍学。在英国,90%的中学教师表示,她/他们的学生因为是同性恋者或疑似同性恋者,而遭到了欺凌、骚扰或被叫绰号。在美国,86%的男女同性恋和双性恋学生曾遭言语骚扰。
异性恋中心主义和同性恋恐惧
针对性少数青少年的霸凌行为,植根于社会根深蒂固的异性恋中心主义和同性恋恐惧心理中。性取向因此仍然是现今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
异性恋中心主义,是一个根据性取向来分“优劣”的社会体系。那些自我认同为异性恋的人们,具有性少数人群不享受的社会优势和特权。例如,大多数的婚姻和有关的法律保障,都只适用于性别相异的两个人。
因为性少数人群的亲密关系和生活方式,不符合既定的异性恋社会的规范,他们很容易受到恐同人群的攻击。“恐同”的实质是异性恋者对性少数者的歧视。这种歧视基于无知带来的恐惧和/或仇恨,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严重的暴力。
霸凌通常会造成受害人心灵创伤、扭曲,也会造成学业、事业成就低落、人际疏离,甚至有可能产生报复性攻击行为,使受害人转而霸凌他人。
霸凌对受害人造成的后遗症相当多,包括离家出走、逃学、出现慢性疾病、自杀和饮食障碍等,并且会造成自尊降低、时常焦虑不安、悲观思维与高度渴求关怀心理。
其中有些受害人会转变成加害人,这些同时是受害人和加害人者罹患精神疾病的比例也比单纯的加害人或受害人高。
同城&爱白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
63%的参与者造成心理和精神上造成负面影响,如:抑郁、愤怒、有报复心理、长时间处在恐惧状态、失眠等
59%的参与者者表示校园霸凌带来了学业上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辍学、厌学和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并学习下降,其中
3%的被调查者被迫辍学。
26%的被调查者有过酗酒、自残、自杀以及因情绪压抑和陌生人发生性行为;
5%的被调查者身体上留有不同程度的轻重伤
数据来源: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的博客
blog.sina.com.cn/msmteam
Jadin Bell,男同性恋者。2013年,15岁的他由于长期遭到霸凌而在学校上吊自杀,使得美国媒体开始关注霸凌,以及它对青少年的影响。
研究报告显示,针对性少数群体的霸凌产生的后果比一般的霸凌要严重得多(美国加州学校安全联盟和4H青年发展中心,2004)。美国加州儿童健康调查数据表明,基于针对性少数群体的霸凌,对健康造成更高的威胁,并且康复能力低。
性少数青少年(或者是行为举止不符合社会对男、女形象的既有观念的学生)遭受霸凌会普遍影响他们的学业,并且因为觉得学校不安全而逃学,有一部分会认真考虑自杀,并且计划实施,这些事件发生的机率都比普通学生高出3倍以上。
针对性少数的霸凌有更高的机率导致抑郁、药物滥用。此外,受到霸凌的性少数人群往往感觉与社会、学校、家庭脱节,他们感受不到来自家长、老师、朋友的支持。
从心理的角度看,遭受霸凌的性少数青少年会把内心无助的感受归因于性少数身份,并逐渐认同加固这个观点,把它作为自我认识的核心部分。
感谢酷拉时报和同城青少年资源中心
微信公众号【酷拉君】:QueerLala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