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知乎—为什么在文明社会中,人们会渐渐偏向中性化?作者:周卜
在这斯坦福大学桑德拉·贝姆曾提出,一个更协调的人,可以有效融合男性化和女性化的两种行为,这样的人会比那些表现出极度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更加快乐,调适能力也更强。在一些知友的回答中,也曾看见许多类似的说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会渐渐趋于双性化,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我会尝试从三个角度回答:
第一,现代社会确实发生了性别差异趋向模糊的现象吗?
第二,从历史来看,文化的发展会鼓励性别差异模糊吗?
第三,从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1 现代社会确实发生了性别差异趋向模糊的现象吗
答案是肯定的。
此处我们援引美国社会学家康奈尔在《性与权力》、《男性气质》所做的研究,以及Susan Faludi在《上当:现代男人的背叛》和《反挫:谁与女人为敌》所作的研究。(引用自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
男性气质是性别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父权制中“男性支配女性”这种“意识形态”的表现。性别气质和其他人类的文化属性一样,不是生物性的必然特质,而是社会发展出来的。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同的时代中,它都会有不同的含义。在传统的现代社会中,男性是“家庭的赡养者、安全感的提供者、权威的来源”,但现代社会的转型让它难以维系了。
导致“性别气质危机”的原因有这么几个:1.西方发达社会中,大量的男性长期失业、依靠国家救助,大量男性不再是家庭的经济支柱;2.女性在教育和经济中逐渐和男性平等,经济上不依赖男性,思想上也不依赖男性的权威;3.婚姻关系变得不稳定、亲缘关系逐渐淡漠;4.社会生活中两性逐渐平等,禁区越来越少。
用通俗点的语言来说:传统社会要求男人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思想上的权威,但是他们现在越来越难去提供这些东西了,他们和女性之间拉不开差距。当一种社会期望越来越难实现时,大量的个体需要重新定位自己应当扮演的角色,以便调整对自身的认知,导致了大量“女汉子”和“食草男”的出现。
2 从历史来看,文化的发展会鼓励性别差异模糊吗
允许我换一种表述方式:一个社会/阶层/群体/家庭长期的稳定、和平(或较少遇到威胁)、繁荣(或富裕),会让它的文化和个体气质趋向温和、敏感、热爱艺术吗?答案是:会。
经济学家、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说到了这一点:从下层上攀的精英家庭,会逐渐丧失野心和攻击性,变的细腻、敏感、热衷于艺术,几代之后被那些野心勃勃而粗野的下层取代,周而复始。文明兴衰的逻辑固然复杂的多,但有一点比较容易观察得到:长期和平、缺少外部威胁并繁荣的文明,更加鼓励温和的性格、并且热爱文化艺术。
帕累托的“精英循环论”是他抽象的“剩遗物”理论中引用的一个实例,可以简单解释成:人类精神气质中的冒险精神(第一类剩遗物)和追求稳定的精神(第二类剩遗物)此消彼长,像流沙和沉泥在沙漏中此消彼长。虽然他没有直接提到“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但是作为一个恰好身处长期和平稳定繁荣时代的人,我们很容易观察到“细腻、敏感、热衷于艺术”的男性越来越多。因为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时代,阶层流动缓慢,精英固化幷发展出繁冗精致的文化追求,这种追求从中上层阶级逐渐向下渗透,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社会的精神气质。
例如:保罗·福塞尔在《格调》一书中描述美国中上层精英阶层的品味时写过:当时的美国中下层喜欢皮制的配件和别在腰上闪闪发亮的钥匙扣,但是中上层人士绝不会用,因为这种喜好源自体力工人阶级对“男性气质”的追求。上层男性的外套绝不会有肩扣,他们喜欢平滑而狭窄的肩膀;宽阔高耸的肩膀是体力劳动者的特征,肩饰可以凸显男性身体健壮的特质,因此中上层不会喜欢。
我们会发现:长期和平稳定繁荣的社会中,衣着、物品中的社会审美都会变得“女性化”,逐步淡化男性体力劳动者的色彩;这种文化偏好会随着社会陷入危机而改变。
3 从人类学的视角,我们应当如何理解这个现象?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三个原始部族的性别与气质》中介绍了三个地理位置接近但气质迥异的部落:阿拉佩什人、蒙杜古马人和德昌布利人。一个部落男女都性情温顺、平易近人,以养育儿女作为人生中的大事;一个部落性情暴躁,嗜好猎取人头、食人肉,以此为炫耀的资本,男女皆粗暴强悍,人际关系紧张;第三个部落是爱好艺术的民族,男性性格柔和、喜爱艺术,女性从事捕鱼、是的经济来源的保障,男人们颇为不屑的看着女人捕鱼, 而自己在专心绘画雕刻,钻研舞蹈,以便在舞会时让女人观赏。
三个不同的部落, 虽然地理位置相差不远,但“气质”迥异,“娘娘腔”这样的话绝对 不会出现在阿拉佩什人和蒙杜古马人口中 ,因为他们的社会中不会强调性别的差异。
同样,哈维兰在他的《人类学概论》中提到:北美某些农业和狩猎混合的部落中,每个人在某个年龄可以选择自己的“性别”,如果一个生理上的男性选择做女人,那他将留在部落中种植和维护村庄,所有人都会当他是女性而无异议;如果一个生理上的女性选择做男人,那她可以从事狩猎和战争,不再会有人当她是女人。在古代西非的达荷美王国,女性和男性一样在军队中服役。
在人类学中,一个社会可以是“性别分工”的,在这种社会中,男子和女子很少从事同一种工作,男性去做符合男性气质的工作,女性去做符合女性气质的工作。一个社会也可以是“双性”取向的,男性和女性普遍参与到社会各项事务中,各自的利益在每个层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表达。
从这个角度看,当代的“男性气质危机”和“女性气质危机”,也许是传统“严格性别分工社会”逐渐转型为“性别分工模糊社会”的结果。人类并非只有过一种性别气质,在很多个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并未被期望拥有迥异的性格、气质和社会角色。“女性化”和“男性化”不过是特定文化背景和历史时代的定义,包含了各种模糊的、持续变化的判断。当代社会的性别气质危机,也不过是人类数万年历史中的沧海一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