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2月28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西迪贝希望通过此举唤起全社会对艾滋病防治事业的关注,希望全社会共同努力,消除社会歧视,给艾滋病感染者应有的尊重、关爱以及同等的机会,让他们感到社会的温暖。
“如果不能消除歧视,我们就不能真正实现世界和平、安全和繁荣。”西迪贝说,人人都享有健康权和尊严。政府、社区、企业都应该行动起来,制定法律和政策对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保护和帮助。西迪贝强调,零歧视是艾滋病防治的基础。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比艾滋病病毒本身所导致的死亡更多。
而现在对于HIV感染者却有着各种各样的刻板印象和污名。
禁欲式的恐吓,就如其他方面的性教育一样,长期占据中国防艾宣传的主导地位。时至今日,中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一线工作者甚至研究人员仍然在强调过时的ABC原则(Abstinence禁欲,Be faithful 忠诚,Condom 安全套),全然不顾前两条在防艾工作中的全面失败,和最后一条被WHO列为唯一推荐的有效措施的事实。在这种情况下,HIV感染者被戴上了“性乱”的污名化,更多的对感染者的丑化、隔离被作为恐吓宣传的工具。
这种低智、顺直觉的方式,不仅无法达到防艾效果,也对HIV感染者带来了直接伤害,同时还间接伤害了每一个人(还是那句话,歧视中没有绝对的赢家)。在这种舆论环境下,每个人应该得到的正确的安全性行为、艾滋病检测、治疗的信息,被无法推广和实现的禁欲宣传所取代,也因此所谓的纯洁无暇“白莲花”在HIV感染者里的比率也是一点都不少;潜在的感染者由于信息缺乏和歧视带来的恐惧,不敢进行检测和治疗,促进了艾滋病的传播;有性需求的感染者(什么?感染者不可以有性需求?)不敢向性伴透露自己的感染状况,也使得对方无法做出应有的保护措施。我们对HIV感染者的歧视与污名,最终将我们置于更大的感染风险下。
更多关于艾滋的文章,可以点击菜单栏的“谈谈严肃的”查看。